長白山下老林場“活”起來 企業走上轉型發展新路子
“咯呵呵……”隨著幾聲悠揚洪亮的吆喝,滿山嬉戲的黑豬一涌而現,撒著歡兒地搶食飼養員揚出的金燦燦的玉米粒——這是記者日前在長白山森工集團和龍林業有限公司花砬子林場看到的生動場景——依托林地資源發展森林豬養殖,正是該林場停伐后轉型發展的接續產業之一。2015年4月1日,東北地區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伐。
“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面對兩大嚴峻挑戰,兩年多來,各林業企業轉變觀念、換活腦筋,紛紛走上了轉型謀發展的新路子,老林場也再度“活”了起來。
因地制宜找出路
山泉汩汩、植被茂密、野菜遍地,在花砬子林場散養的森林豬“生活環境可謂得天獨厚”。
“它們是家豬與野豬雜交后的二代品種,體質健壯,肥膘少,肉質鮮美。”花砬子林場副場長王鳳全告訴記者,停伐前夕,他聯合林場4名職工成立了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如今,森林豬養殖規模已從最初的50頭擴展到500余頭,三年總產值超過60萬元。
56歲的老伐木工焦國寧,目前的身份是合作社技術員。為實現創業轉型,他特意跑到山東兩家養豬企業,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學習養豬管理技術。
“來來來,小胖子!”隨著焦國寧的召喚,一頭健壯的小黑豬迅速跑到他腳下仰倒,一邊發出哼唧的聲音一邊享受他的摩挲。焦國寧喜滋滋地對記者說:“這是我耗時兩年半培育出來的新品種,一天能長8兩肉,是普通黑豬的一倍,而且瘦肉率高,口感更好。”
眼下,因為“別的地方找不到這一品種的豬”,花砬子合作社養殖的森林豬,在市場上供不應求,整豬出售15元/斤、零售25元/斤,子豬每頭1200元。
不僅僅是特色養豬,在花砬子林場辦公區,原來300平方米的職工宿舍,也已被改建成標準化炒茶廠房。“林場依托豐富的林下資源優勢,與白山市鹿王藥業建立合作關系,由該公司提供資金設備、炒茶技術、銷售途徑,林場提供廠房、人力,應季采集林區特色資源進行加工、銷售。”花砬子林場工會主席崔樹良告訴記者,茶廠現主要加工刺五加茶、暴馬丁香、蒲公英三個品種。
伐木工熊偉如今在茶廠兼職當了一名炒茶工。林場停伐后,除了植樹造林、撫育幼林、割灌除草,他每年有半年時間從事炒茶工作。
“炒茶程序復雜,要技術要體力,我們跟著南方炒茶師傅學技術,學成之后,計件掙錢。”熊偉的目光中充滿期待:“現在,我們都希望能入股茶廠,因為林場的茶是純野生,品質極佳,市場前景特別看好!”
林業人搞旅游?
廣袤花海搖曳生姿,木房棧道蜿蜒相連。
在大石頭林業有限公司,記者發現,該企業的干部職工一致把轉型發展的方向聚焦在了旅游業。
在該公司所轄范圍內,有一座亞光湖水庫,湖中波光瀲滟,周邊草木豐茂,而且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達5000以上,2009年被國家林業局批準為國家級濕地公園。2015年以來,公司以亞光湖濕地公園為依托,在保護好原有生態環境的前提下,著力發展森林生態旅游產業,打造企業轉型發展新支點,并啟動了亞光湖國家濕地公園建設項目, 2016年其順利通過“國家濕地公園”驗收,被評為國家AAA級景區。
“過去這就是一個大草甸子,看著景區的點滴變化,心里說不出的高興。”丁俊峰說。
丁俊峰原為當地大石頭林業公司東明林場場長,每天工作按部就班,操心的就是林場里的“一畝三分地”。2016年,他被調至濕地公園,任亞光湖旅游管理中心主任兼旅游公司經理。離開以往駕輕就熟的工作,進入全新領域,對于這個39歲的年輕干部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
“林業人搞旅游?新鮮,茫然,但不能掉鏈子!”在新崗位上,丁俊峰像陀螺一樣轉起來:對外全力以赴招商引資;對內緊鑼密鼓設計規劃公園整體布局……
公園濕地保護處處長韓光文告訴記者,公園目前有職工70余名,都是從林業局各單位分流而來,其中貯木場職工占80%左右。而貯木場原本的區域已被改造成光伏發電項目基地,吸收了30余名職工就業,未來效益可期。
統計顯示,自6月開園至今,亞光湖國家濕地公園已接待游客10多萬人次。“公園目前尚未收取門票,等二期、三期工程結束后,隨著景區基礎服務設施不斷完善,游客應該會越來越多。”丁俊峰說。
旅游業只是大石頭林業公司積極轉型謀新生的重要一翼。“如今,公司各單位已注冊成立中藥材、食用菌、綠化苗木等合作社76個,直接吸納林區創業職工593人,間接拉動林區創業人員980人。”大石頭林業公司工會主席盧海說。
好酒也怕巷子深
在老林場創業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眼下,各林場的創業帶頭人正使出渾身解數,突破種種意想不到的困難。
“前天有客戶打電話想訂25頭森林豬,我們只答應給10頭,還有的客戶一要就是幾百頭,可我們規模有限,根本不敢接大單,只能忍痛拒絕。”提起這件事,王鳳全略顯焦急?!私?,在老林場養殖森林豬,光是圍山的柵欄就是一大筆開銷,與此同時,習慣了伐木工作的林場工人普遍對養殖業持審慎的態度。
“現在,我們正努力制定能讓大家放心入股的政策。”王鳳全介紹,合作社準備通過“場戶聯合”的方式帶動林場養殖業發展,即將母豬無償提供給職工飼養,由豬場提供技術支持和免費防疫,當母豬所生豬崽達到30斤時,豬場以每頭600元的價格回收。“算下來,每戶職工年增收5000元,我們明年計劃帶動10戶職工,優先考慮困難戶。”
在炒茶廠,記者獲悉,該廠已與合作方鹿王藥業商定,該公司完成統購之后,富余的茶葉可由茶廠自行銷售。“屆時,利潤空間會更大”,崔樹良告訴記者,下一步,他們還要想辦法破解“銷售人才缺乏”的瓶頸,畢竟“好酒也怕巷子深”。
亞光湖濕地公園同樣面臨著規劃設計和營銷人才緊缺的問題。“停伐之后的政策是‘人只出不進’,但旅游開發涉及很多專業性的工作,以前的林業職工現在仍處于學習摸索階段。”據丁俊峰介紹,為培養人才隊伍,他現在一有時間,就帶隊出去考察學習。
大石頭公司青林林場工會主席、創業帶頭人王賢慶則面臨著另一種煩惱:“前幾年,靈芝、天麻市場好,我們合作社就種植了13萬余段靈芝、2000多平方米天麻,如今到了收獲季節,卻賣不上價。”
原來,東三省很多林區都通過種植中藥材帶動創業就業,這也直接導致中藥材市場同質化競爭激烈。“如今,木耳價格還算穩定,我們也種有40多萬段。”王賢慶告訴記者,他在到處深耕市場、推銷產品的同時,也多方比價購買原材料,以期用更低的成本,幫助大家恢復生產信心。
采訪期間,不少創業帶頭人還對記者表示,老林場大多地理位置偏僻,道路崎嶇狹窄,行車不便,且通訊信號差,基本無法上網,這給林區職工轉型創業帶來不小困難,希望有關方面能夠幫助解決,讓他們在創業路上走得更穩健、更長遠。